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岳新岳
5月9日一早,趙璐來到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給孩子們上一堂“微藻是什么”的課程。作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日職”)海洋技術系教師,她在成為日照市科技館科技輔導員的那一刻,便多了一份使命。
科技輔導員是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也是科學實驗室的臉面、聲音、耳朵。在日職,像趙璐一樣的科技輔導員搭建了一座橋梁,連接起實驗室與科技館,聯通了科學實驗與社會公眾。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實現“雙向奔赴”
每到周末,韓詩蕭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便是到日照市科技館。那里有她最喜歡的“跟著博士學科學”課程。來自日職的趙璐、帥輝、牛盛雯是該館的科技輔導員。
“微生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生物體;它們看不見,摸不著,‘隱身’于土壤、水體、空氣,甚至在我們體內……”這是帥輝的開場白,他的任務是帶著孩子們探知微生物與人類之間跨越億萬年永不停息的演化博弈。
“我們的任務就是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課程,引導青少年從微觀世界出發窺探無窮世界,在學習中培養科學思維,主動向無盡未知發起追問。”帥輝說。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教育者扮演什么角色?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肖梅表示,教育者的價值不僅在于課堂傳授,更在于用專業知識點燃社會進步的火種。
在日職,上述理念變成了實際行動,鼓勵更多教師走出去,成為科技輔導員,成為科技特派員,成為科技專員,實現了從校園課堂到社會講堂,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雙向奔赴”。
在山東經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無塵車間里,碾茶經過石臼機細細研磨之后,散發出抹茶特有的清香。在該公司總經理張藍兮看來,他們能成功開發抹茶產品,多虧帥輝博士的助力。
當教育者定位好服務角色,如何精準服務成了關鍵問題。
日照是水產養殖大市,2024年1月至11月,該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43.36萬噸,但該市水產養殖面臨著一個難題——對付弧菌。弧菌是南美白對蝦養殖的頭號“殺手”。而日職牛盛雯團隊的最新成果《對蝦新型凝集素抑制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復制的機制研究》剛剛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該成果可有效對付弧菌,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答案。
一頭連著科研院所,另一頭滿足企業需求
在科技戰線上,科技專員一頭連著高校院所的科研資源,另一頭是企業的服務需求。他們也是日照企業發展的“技術橋梁”與“創新催化劑”。
在日職,趙璐推動了微藻資源開發落地應用,領銜搭建了國內先進的微藻種質庫,斬獲8項發明專利,獲俄羅斯阿基米德世界專利大賽金獎;帥輝作為科技專員深入山東凱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技術操作和生產過程、新產品關鍵共性技術開發等進行指導,推動該企業實現綠色高值化生產。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蘇海勇表示,在日職,技術服務已經成為課程內容動態更新和科研研究方向把握的驅動力。企業的技術難點帶入科研項目和課堂教學,實驗室的創新研究成果導入企業技術項目,實現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的常態互動,推進教學與科研的全方位融合,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厚壤。
“科技專員們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將專業技術能力轉化為企業創新動能,再將產業需求轉化為教學科研資源,形成‘技術服務企業—反哺教學科研’的良性循環。”蘇海勇說,這樣一來,企業獲得持續技術供給,學校實現知識體系更新,科研找到了轉化出口。
從鄉村振興到社區治理,從技術攻關到科普惠民,日職高層次與高技能人才教師隊伍成為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智囊團”。一批專家以講臺為基礎、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以服務社會為紐帶,以科研創新為動力,持續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協同發展,持續培育新時代教育者的高質量“服務力”。